晨悦生活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房产家居、热点新闻、国际资讯、商旅生涯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02-24 15:45:20
知识网 https://www.shsongjiang.com/
截至2月21日,今年以来红利低波指数(H30269.CSI)上涨6.95%,上证指数下跌4.1%,红利低波指数的优异表现赢得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,红利低波指数是什么?红利、低波动策略背后的投资逻辑是什么?红利低波指数的行情会否延续?今年市场风格会是怎样?查看视频
2月22日,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指数基金经理孙悦参与直播,主题为《红利低波为啥能吊打爆款基》,在与投资者的直播互动中一一解答了投资者的疑问。孙悦介绍,红利低波指数由中证指数公司编制,从全部A股中选取50只流动性好、连续分红、红利支付率适中、股息率高、每股股息持续增长以及波动率低的证券作为指数样本,采用股息率加权,每年12月调样一次,以反映分红水平高且波动率低的证券的整体表现。
他认为红利、低波动策略的背后是深度的价值投资策略,旨在赚企业盈利稳定增长的钱。统计显示,红利低波指数自指数基日(2005年12月30日)起的长期业绩好于普通的宽基指数(如上证50、沪深300、中证500等),且波动率稍低于上述宽基指数。
今年以来稳增长背景下,银行、地产、基建、煤炭等传统价值股强势回归,孙悦认为当前价值股的投资逻辑较为顺畅,一方面,稳增长政策预计会逐步落地;另一方面,过去三年价值股不是机构的偏爱品种,但当前已有所改观。同时他表示今年市场风格会相对均衡,投资者对成长股的信仰还在,最近两个月价值风格明显跑赢成长,成长股有超跌反弹的合理性,但重回大幅上涨的概率较小。
以下为直播的详细内容。
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基金是采用Smart Beta投资策略的指数基金
创金合信红利低波指数基金是一只指数型基金,被动跟踪一个叫红利低波指数(H30269.CSI)的基准指数。红利低波指数与大家经常看到的像沪深300、中证500等宽基指数不一样,也和消费、医药等行业指数不一样。
所谓的Smart Beta指数,一般会用一些基本面或者量价类的指标来选股。红利低波指数选股的指标是红利和低波动,专业的量化投资者一般把选股指标叫做因子。
可能很多投资者觉得Smart Beta指数基金比较少看到,其实这类基金在海外发展得相当成熟,已经有非常大的规模。之前我看了一份专业统计机构做的,关于美国Smart Beta发展现状的一个报告,报告显示,截至2020年底,美国Smart Beta产品种类非常多,如价值、成长、红利等,且规模占全球Smart Beta产品的90%左右。报告里还列举了美国排名前10的Smart Beta产品,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一只成长ETF,超过600亿美元;排名靠前的还有同一家资管机构旗下的价值ETF,规模近600亿美元;此资管机构旗下的红利ETF规模也有500亿美元。
Smart Beta产品在美国规模较大,但在国内发展进度比较慢,规模比较小,原因可能是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运作原理还不是那么清楚,或者说这类策略的表现还没有到能够吸引国内投资者的程度。在美国长期牛市的情况下,虽然说各类策略的收益率之间可能会有差别,但是总体上只要一个策略长期收益为正,可能是可以满足一部分投资者需要的。另外,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,国内投资者可能还是更喜欢从名字就知道投资方向的产品,比如各类行业基金。
Smart Beta基金有自己的投资逻辑,但是投资者可能不是很清楚。红利低波指数是由中证指数公司编制,从全部A股中选取50只流动性好、连续分红、红利支付率适中、股息率高、每股股息持续增长以及波动率低的证券作为指数样本,采用股息率加权,每年12月调样一次,以反映分红水平高且波动率低的证券的整体表现。
红利低波指数和上证50指数近似吗?
有投资者问,红利低波指数是不是和上证50指数比较像?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,这两个指数确实比较像,它们都代表了大盘价值的风格。但是目前市场环境,很多投资者已经注意到,上证50指数不代表大盘价值风格,更多代表大盘成长风格。以前上证50指数有很多地产股,现在上证50指数中的第一大行业是食品饮料,这也是和红利低波指数目前区分度比较大的一个地方。
红利+低波动=深度的价值投资策略
红利策略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吸引力比较强。
红利指股票的股息率,在A股分红比较高的是哪几个行业?银行是比较典型的。第二个是公用事业。再比如近几年煤炭行业分红也比较高,为什么这些行业分红比较高?因为这些行业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,行业竞争格局基本稳定,不会说哪一家公司经过几年努力,突然把其他家公司给竞争掉,所以行业内部不再需要进行激进的扩张。
比如银行,通常不会有行业内的并购,而本身经营风险比较低,可以去赚相对稳定的收益,且每年还有不错的增速,这是这类行业的通常特征。另外,因为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,市场认为可能未来业绩会增长,但是不会高速增长,所以市场给这些行业的估值往往比较低。在估值比较低的情况下,投资的安全边际相对较高,不存在动不动就杀估值的风险,因为通常当公司估值处于很低的位置时,其投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盈利,或者行业的整体变化。
低波动又是什么?直观看,如果一个股票价格每天上蹿下跳,大家会认为这个股票可能是一个被游资反复炒作的妖股。长期看,公司股价的稳定性来源于其经营的稳定性,所以通过筛选低波动指标,是能够选出一批股价稳定,企业的经营也比较稳定,或者说没有被投资者过度炒作的一些股票。
红利和低波动这两类因子结合后的策略,我将之总结为深度的价值投资策略。此处的价值投资,是回归到价值投资最初始的概念,就是选出价值中的价值,选出价值行业中估值还比较低的那些股票。
我们看到目前红利低波指数主要成分股是银行、地产、煤炭、建筑装饰、公用事业等行业,总体上属于大金融(金融和地产)、基建类和上游原材料类,这些行业在目前稳增长的大背景下,是比较契合当下的市场风格。
价值投资策略本质是希望赚企业盈利稳定增长的钱
考虑到红利低波策略本身是价值投资策略,我们观察海外市场,如价值投资在美股是否还有效?詹姆斯·奥肖内西的《投资策略实战分析》里,统计了1926年到2009年将近80年美股的数据,比较、检验各种策略,最后发现价值投资策略是最好的。以5年为一个周期,数据显示,价值投资策略只有在1995年到1999年是跑输的。
我认为价值投资策略,本质是希望赚企业盈利稳定增长的钱。价值股所在的行业可能不是高速成长的行业,但是它的优点在于盈利是相对稳定的,也就是说它明年增速可能达不到什么50%或者100%,但是它能有稳定的5-10%。而稳定增长的复利,长期看收益比较可观。通常这类股票估值比较低,安全边际较高。
价值投资策略有点类似于债券投资策略。通常投资债券,不需要公司盈利高速增长,公司每年稳定增长,即使增长很少,但可以付清票息,这样的固定收益策略也是不错的。
而成长股投资,我们站在当下看过去的成长股,有所谓的幸存者偏差的问题。我们现在看到一家公司从一个小公司成长为巨头,但是可能当时有10个甚至更多同类型公司在竞争,它是一个幸存者。从这个意义上,有时成长股的投资策略跟私募股权基金比较像,私募股权基金不要求投的所有公司都能带来正回报,但是希望投的公司中有一个公司真正成长,能带来10倍甚至百倍的回报。
尽管我们一直在说价值投资是最好的策略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价值投资策略会跑输,比如说在过去三年A股市场。我们需要承认一件事情,不可能有一个单一的策略能够持续地跑赢市场,也不可能有一个单一的行业能够持续跑赢市场。为什么?原因很简单,如果某策略在一段时间内跑赢市场,一定会被其他的人发现并效仿,一旦很多人的策略同质化,会推升策略的拥挤程度,并将奉行该策略投资选出的股票抬到泡沫化的程度。
不论价值股还是成长股,当一个策略被大部分人认同之后,会挤压掉盈利的空间,策略开始失效,而当策略开始失效的时候,会给其他策略留出盈利的空间,并周而复始地重复这个过程。正如过去三年A股是非常典型的成长股行情,很多喜欢价值股的投资者经历过市场近三年的教育之后屈服了,所谓“打不过就加入”,开始对成长股的投资逻辑越来越认同,就不再碰价值股,反而今年价值股呈现非常剧烈的估值修复过程。
红利低波选股策略长期业绩优异
从红利低波指数的选股策略中跳出去,我们看其选出来的股票,是否能够给投资者能带来不错的收益?
首先讲长期的逻辑,红利低波指数的指数基日是2005年12月30日,但是该指数是从2013年12月19日发布的。我们统计过,从指数基日开始,比较红利低波指数与常见的宽基指数,如上证50、沪深300、中证500等,其长期业绩更优异,超过了普通的宽基指数,且波动率会稍微低于宽基指数。应该说从中长期来看,红利低波策略的有效性还是相对确定的。
中短期的逻辑看,中短期是指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段。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过后,我做过一次直播,当时引用了很多会议的相关表述,现在回看这两个月的行情跟会议的内容非常一致,说明政策的导向是A股市场很重要的一个指标。
我简单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复述一下,首先是关于稳增长,提到现在经济环境面临比较大的压力,2022年全年的政策主线是稳增长。第二个是关于经济转型,当时争议比较大,因为过去几年一直争取从房地产等旧经济,转向新经济、新动能,比如说新能源。当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,要满足普通购房者合理性的住房需求,促进地产行业良性循环、健康发展。单从字面上看,可以认为地产政策上会有一些缓和,但是当时大家对地产非常悲观,很多投资者也不对地产股有很高的期待,但是事实证明此后地产股估值有了一定的修复。第三个是关于新能源,强调新能源是长期发展目标,不会动摇,但提到不可毕其功于一役,就是说新能源的推广要建立在传统能源安全的基础上,当前哪一个传统能源最重要,当然是煤炭。过去的两个月,相关行业有了不错的表现。
有投资者问这样的行情还能延续吗?市场的风格会不会转回成长股?
今年成长股重回大幅上涨的概率较低
关于市场风格,大家看看上周的行情,上周四以前的成长股,尤其是新能源产业链,像电力设备、与新能源相关的有色金属都是大幅的反弹,很多投资者开始对后续成长股强势的回归行情产生了期待,但是到上周五风向立马又变了,价值股又开始大涨了。
我的看法是成长股重回过去那种大幅上涨的概率较低,包括像去年白酒跌下来之后,其实现在我的观点和当时是比较像的,有这个反弹的需要,但是回到过去暴涨的行情不现实,为什么?
去年是白酒,今年是新能源,我觉得成长股经历了调整之后,确实估值是低了一些,但是也没有到遍地捡钱的阶段,现在仍然处于估值消化的过程当中,如果叠加盈利下行的预期,估值是很难大幅提升的,所以在估值不能大幅提升的情况下,如果想获取不错的投资收益,只能关注企业的盈利。而随着新进入的公司越来越多,竞争一定会变得更加激烈,竞争更加激烈,企业的盈利就会分化,分化之后,从这个行业整体指数的角度来看,可能就不会形成特别大的行情,而真的要去投资这个行业的话,就必须关注盈利,挖掘贝塔之外的阿尔法。
所以从指数的视角看,成长股可能很难有大行情。另外一方面,从资金的角度来说,无论是国内的机构还是个人,很大一部分仓位都配置在成长股。而今年以来新发基金的数据不好,缺乏增量资金,所以场内资金会去博弈,今天可能是从成长到了价值,第二天又从价值到了成长。
此外,今年外围市场流动性,尤其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收紧,可能对成长股不利。
回到价值股的逻辑,现在还比较顺畅,一方面政策方面没有出现变化,可以预期将来会出现更多稳增长的政策,比如说地产、基建政策都有发力的空间。现在处于炒过一阵预期后的阶段,在这个阶段,如果确实看到了更多政策的出台,并且带动了相关企业的盈利,预计价值股还是能有不错的表现。
资金方面,价值股现在不是机构的偏爱品种,从增量资金的角度来说,只需要很小比例的增量资金就可以撬动这些比较大的股票,今年投资者已经明显感受到,市场对价值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,有资金开始关注,而之前两三年很少有资金关注价值股。
最后,退一步讲,即使今年不会形成非常强的价值风格大幅跑赢成长风格的局面,我认为今年市场风格也会比较均衡,这是我去年年底的判断。一方面均衡体现在大小市值方面,大小市值的差别不会很大,像2020年是大市值明显占优,2021年是小市值明显占优,今年已经过去两个月了,大家看到沪深300、中证500、中证1000基本都跌差不多。这是因为市场对于大小市值这两种风格博弈得比较充分。2020年资金追捧大票之后,2021年看到小票有高增速预期,开始追捧小票,到了2022年,小票相对于大票业绩增速没有明显的优势,资金可能会沿着两个方向,一个方向是继续下沉,追捧更小市值的股票,比中证1000市值更小的股票,可能就是几十亿市值的股票;另外可能就是看更大市值的银行、地产。
另一方面均衡体现在价值和成长方面。最近两个月价值风格明显跑赢成长,但是成长股调整了比较长的时间,投资者的信仰还在,不少人在等着抄底,因而成长股有超跌反弹的合理性。在成长股内部,我觉得只盯着公司的成长性来投资不太好,需要兼顾估值、业绩,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和成长并重。当然,我们也还是走一步看一步,如果出现了非常强的政策变化,或者说看到了相关行业盈利变化,这个观点也有可能会调整。
过去两年产品超额收益主要来自新股申购
有投资者问,为什么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基金是一个被动指数产品,但过去一年和过去两年却有还不错的超额收益,这是怎么来的?
首先,这只产品是标准的被动指数产品,超额收益来源,产品的定期报告里披露过,一个是新股申购收益,尤其在2020年和2021年,有很多科创板和创业板新股上市,公募基金产品作为A类的投资者,网下新股申购的中签比率比C类或其他投资者高。而新股上市首日一般会有比较不错的表现,我基本上在上市的首日卖出,可以获得一个比较高的收益,我们算过2021年新股申购收益给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基金贡献10个点以上的超额收益。另一个来源于分红,因为本身红利低波指数成分股的股息率比较高,平均股息率将近5%,当然收益本来是投资者应该拿到的,只不过产品的业绩基准,习惯上大家都是拿剔除分红之后的指数来比,所以会有这一块收益。
也有投资者问,今年以来为什么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指数基金跑输业绩基准,难道今年不参与打新了吗?今年以来跑输业绩基准,有申赎的影响。今年红利低波指数涨得比较好,一般在指数涨得比较好的情况下,多数处于净申购的状态,仓位天然会降低一些,比如说业绩基准是指数的收益率乘以95%,因为每天有钱进来,可能早上开盘产品仓位变成了92%,或者是80%多,如果当天指数开盘就涨,当天产品收益率可能就会跑输业绩基准,这个是今年以来跑输业绩基准的比较重要的原因。还有一个因素比较重要,现在还没有显现出来,而且这个因素今年可能会比以前更重要,即新股申购的收益。今年大家明显地感觉到新股发行的数量少了,新股上市的时候首发价格提高了,这是因为新股申购的规则有改动——之前申购新股的时候,各家报价会剔除一些比较高的报价,剔除了比较高的报价之后,新股上市的时候价格低一些,而现在剔除的少了,导致新股上市的时候价格比较高。大家看到近这几个月出现了一些新股上市破发的情况。
对今年新股申购收益谨慎乐观
有人问对今年新股申购的收益怎么看,我觉得是谨慎乐观。因为注册制推行的背景下,新股报价空间被放开了,新股的首发价格可能会提高,但是如果说新股申购的收益率持续下降,就会造成一些投资者退出,因为很多投资者不像我们这个产品顺带新股申购,有些资金专门参与新股申购,以获取收益,如果新股申购收益被摊薄,那么它会选择退出,这类资金退出之后,会给剩下投资者留出盈利的空间,最后可能会形成动态均衡的局面——维持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收益率,也不至于说让所有人都放弃新股申购,但是也不至于吸引大批新增的新股申购资金。
责任编辑:常靖蕾